【二战历史】为什么二战期间苏联坦克比西方坦克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多种原因,苏联坦克确实比西方坦克重。虽然装甲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首先,我们来深入探讨一下装甲方面。苏联面对的是强大的德国装甲师,这些装甲师拥有黑豹和虎式等高效坦克。为了应对这些威胁,苏联坦克设计师优先考虑重型装甲,为乘员提供卓越的保护。这一决定是受到东线装甲战残酷无情的影响,那里坦克经常进行近距离战斗。苏联坦克的重量允许更厚的装甲板,使它们更能抵抗敌人的火力。
苏联坦克重量增加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对火力的重视。苏联坦克理论非常重视交战和摧毁敌方坦克的能力以及防御工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苏联坦克配备了更大口径的火炮,这就需要更坚固、更重的底盘来应对后坐力并在射击过程中保持稳定性。苏联人认为最好的防御就是强有力的进攻,他们的坦克旨在对敌军进行强有力的打击。
此外,后勤方面的考虑也导致了苏联和西方坦克之间的重量差异。苏联境内相距遥远,给运输和补给线带来了挑战。因此,苏联坦克需要自给自足并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作战。这意味着需要配备更大的油箱、弹药储存和延长操作的设施,所有这些都会增加车辆的总重量。
此外,与西方盟国相比,苏联的坦克生产方法不同。西方坦克通常优先考虑速度和机动性,而苏联坦克则在制造时考虑到了耐用性和生存能力。这种设计理念的差异导致了苏联军火库中重型坦克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苏联坦克普遍较重,但它们也并非没有缺点。重量的增加影响了它们的机动性,使它们与西方同行相比变得更慢、更不灵活。这种限制可以被更灵活的敌方坦克利用,它们依靠速度和战术来击败苏联庞然大物。
总而言之,二战期间苏联坦克与西方坦克的重量差距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面对强大的德国坦克,重型装甲对于保护乘员至关重要。对火力的重视以及在具有挑战性的后勤条件下对自给自足的需求进一步导致了重量的增加。虽然较重型的苏联坦克在防护和火力方面具有优势,但它们在机动性方面也面临着权衡。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其他世界强国一样,波兰政府继续收购源自英国的卡登-劳埃德“坦克”。1929 年,军方采购了大约 10 架 Mark VI 版本,这些版本将改进本地许可生产的“TK”系列。这种轻型、灵活且相对便宜的坦克在包括苏联和日本帝国在内的众多国家中广泛服役。
随着欧洲时代的变迁,人们的想法不可避免地转向取代相当有限的小系统。因此,“4TP”轻型坦克被开发为直接后续产品。该设计包括履带侧的四个负重轮、一个前置驱动链轮和一个后置履带惰轮。有两个履带返回滚轮来管理上部履带部分。底盘被固定的装甲上部结构覆盖,以容纳乘员和战斗舱。车体顶部中部设有360度可移动的炮塔。该车由两名乘员组成,一名驾驶员和一名车长——车长兼任炮手和装填手,并居住在炮塔内。炮塔装有 20 毫米 wz。FK-A 主炮作为主要武器以及 7.92 毫米 wz。30 TMG 机枪采用同轴配件。从尺寸上看,4TP 的长度为 12.6 英尺,宽度为 6.8 英尺,高度为 5.7 英尺。它重 4.8(短)吨。装甲防护最厚处为 17 毫米。坦克的动力由 1 台 PZInz 425 4 冲程 6 缸直列汽油发动机提供,功率为 95 马力。这使得船体的最高行驶速度为每小时 34 英里,行驶里程为 280 英里。越野行驶时履带轮被暂停。4TP 于 1937 年问世,也被称为“PZInz 140”。波兰当局对本土设计印象深刻,因此下订单生产 480 辆。然而,随着 1939 年 9 月德国入侵波兰并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几周后苏联入侵),4TP 计划化为泡影。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